读《艺术的故事》——美学思想对艺术家职位的影响(文艺再起前)在历史上,艺术家的职位是变化的。而我认为,特定时期的美学思想是影响艺术家职位的重要因素。
纵观艺术史,我们会发现,从文艺再起时期开始,艺术家的职位大幅度提升,所以,这是一个艺术家职位变化的转折点。由于美学思想和艺术家职位关联的话题较为庞大,笔者将文艺再起之前与文艺再起时期离开讨论,本篇文章主要探讨文艺再起之前的美学思想以及艺术家职位。在最初的原始社会和古埃及,尚且没有美学的存在,那时还没有"艺术家"这一专门的称谓来为那些创作出绘画、镌刻等作品的人命名。
古早时期的艺术与宗教信仰精密相连,人们相信雕塑、绘画之中有神秘的气力,好比古埃及人相信雕塑与绘画能让人的灵魂投止其中,而且使人永远地存活下去。虽然此时人们对艺术品的神秘气力坚信不疑,但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却不被重视,他们的名字不会像现在的画家、镌刻家一样留在作品的签名处,他们只是为某个特定目的制作相应物品的一群人,他们的创作完全遵循一种程式化的规则,贡布里希在《艺术的故事》中总结他们的规则:"无论哪一个事物,他们都得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体现。从图34中可以看到用这种想法体现人体的效果。头部在侧面图中最容易看清楚,他们就从侧面画。
可是,如果我们想起人的眼睛来,就想到它从正面瞥见的样子。因此,一只正面的眼睛就被放到侧面的脸上。躯体上半部是肩膀和胸膛,从前面看最好,那样我们就能瞥见胳膊怎样跟躯体接合。
而一旦运动起来,胳膊和腿从侧面看要清楚得多。那些画里的埃及人之所以看起来那么奇特地扁平而扭曲,原因就在这里。"引文中提到的图34:赫亚尔肖像,采自赫亚尔墓室的一扇木门,约公元前2778-前2723年,材质为木头,高115cm这是为了其时施行巫术的要求,其时人认为只有这样,灵魂的肢体才气健全完整地留存,所以按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其时的艺术品,会以为它们的图案很奇怪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这个时期艺术的创作与现在意义上的"美"是没有什么关系的,虽然我们浏览那些独具特色的图案和雕塑,也会受到某种奇妙的触动,但其时的艺术家们并不为了我们的浏览目的去创作,仅仅只是为了一种切合其时巫术要求的"使用目的"。
在这个层面,也可以认为,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并不能用自己的思想主导自己的作品,对自己的作品没有支配的权利,更没有留下姓名的权利,他们的社会职位也就更不用多说了。到了古希腊,哲学思想兴盛起来,美学也在这时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泛起了萌芽。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前,就有大量哲学家提出了他们的美学看法。到了柏拉图,他在《理想国》中提出,我们生活的履历世界是对真实的理念世界的摹仿,而艺术是对履历世界的摹仿,所以艺术是对摹仿的摹仿,是不真实的,人们不能通过艺术到达真实的理念世界。
柏拉图塑像然而他在《会饮篇》中却有与此看法看起来相矛盾的另一看法,认为人们能够从某个履历世界中单独的一个美的形体开始,逐渐认识到一切这样形体的美是共通的,接着相识到心灵的美比形体的美更难得,最后认识到永恒的、不生不灭的美的理念。对于这种矛盾,我认为,柏拉图这两个看法所形貌的工具是纷歧样的,前一个看法是他对其时包罗绘画、音乐、镌刻、手工业等一切专门事情的认识,后一个看法形貌的则是他对如何意会到哲学之美的认识。
前一个看法针对的才是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的艺术,尔后一个看法则是针对哲学。总而言之,柏拉图认为艺术是"摹仿的摹仿",艺术家也只是与工匠等同的存在,职位是卑微的。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。
他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差别,他不认为我们生活的履历世界是虚假的,这一点从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。他也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,但他认为这种摹仿的效果是真实的。
亚里士多德塑像更重要的是,亚里士多德所明白的"摹仿"与柏拉图差别,柏拉图明白的"摹仿"是对自然依葫芦画瓢,完全照搬;而亚里士多德明白的"摹仿"是艺术家对自然界的知识相识之后,举行提炼缔造,在这个历程中,艺术家是具有主动性和缔造性的。虽然在这个时期,艺术家的职位并没有显着的提高,但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看法强调了艺术家的主动性和缔造性,这无疑为未来艺术家职位的改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之后的理论家们在谈论美学的时候,大多都受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,在他们的基础上有所创新。
贺拉斯在摹仿说之外提出了"缔造"的观点,认为文艺作品中可以泛起想象力虚构出的事物,不外总体上仍应切合实际情况,而且他强调摹仿古典,同时又要求这种摹仿不能是生搬硬套。朗基努斯在著作《论高贵》中讨论高贵的气势派头,而且认为高贵泉源于五个方面:庄严伟大的思想、强烈感人的激情、修辞格的使用、雅致的词语、庄严卓越的结构,其中,庄严伟大的思想最为重要。虽然这两位理论家主要探讨的都是诗,但他们的许多看法在绘画、镌刻、音乐等艺术中同样适用。
古希腊罗马与中世纪接壤处的重要哲学家普洛丁认可物质世界有美,但他认为物质世界的美不在物质自己,而在于它反映了神的辉煌。他认为艺术美也不在于物质,而在于艺术家心灵赋予艺术作品的理念。这些哲学家、文艺理论家提出的大量文艺理论,无形之中不停抬高艺术作品的价值,提高艺术家本人思想对艺术作品的影响(也就是提高了艺术家相对于自己作品的职位),而且对艺术家提出更高的创作要求。
这意味着,艺术家已经不能只是个普通的工匠了,他们必须受教育,有深刻的思想,汹涌的情感,纵然其时还没有人明确地指出这一点,没有人直接地强调艺术家的思想劳动,但艺术家不仅仅只是工匠这一认知,开始潜藏在人们的脑海之中,等候一个合适的时机浮出水面。到了中世纪,此时的美学并不以文艺为主要工具,神学家们认为美是神的属性,神的美是无限的美,可感事物的美是有限的。
人们能通过有限的美去认识神的无限的美,而在可感事物中,经院学者认为神造自然物的美高于人造艺术品的美。而且,由于基督教教义认为偶像崇敬应该被克制,所以绘画、镌刻等造型艺术受到压制,虽然教会中也有看法认为绘画与雕塑有利于向不识字的平民传教,但为这个目的创作出的艺术品仅仅是文字故事的替代品,被强调的是它们的使用价值,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并不受重视。
拉韦纳一所巴西利卡式教堂中主题为"面包和鱼的奇迹"的镶嵌画在人们初看时显得生硬死板,虽然画家明白短缩法等技法的运用,但并不突出它们。对于这位画家来说,最重要的是通过图画讲述福音书上的故事使不识字的民众看懂。在这个时期,艺术家职位与古希腊时期相仿,是制造物品的工匠。
面包和鱼的奇迹 约公元520年 镶嵌画以上是对文艺再起之前美学思想与艺术家职位关联的讨论。至于文艺再起时期,艺术家职位到底是如何转变的,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举行探讨。
本文来源:开云手机版下载-www.latestenglish.com
Copyright © 2002-2023 www.latestenglish.com. 开云手机版下载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:ICP备28502582号-1